以下8個 “九龍公園 – 密碼守護者” 的小秘密,若孩子有興趣,家長可以找機會多點介紹給他們:
1.亞歷山大鸚鵡
2.樹麻雀
2.紅耳鵯
4.夜鷺
5.石牆樹
6.洋紫荊
7.樟樹
8.柏麗大道細葉榕
**科學資訊由香港觀鳥會提供
找到/介紹完以上的公園守護者,則可以獲得一個英文字碼。搜集了英文字碼後,試一試在首頁猜一猜秘密謎面是什麼?
***答案在本頁資料的最後***
1.亞歷山大鸚鵡 (P)
特徵:身長約42厘米,特徵是紅領、紅肩和黃眼睛。素食者: 以果實、種子和花蜜為食物。
受籠養風氣影響,香港的鸚鵡都是放生鳥或逃逸的籠鳥。香港的鸚鵡有地域性,香港島中區有白色的葵花鳳頭鸚鵡,九龍公園有亞歷山大鸚鵡和紅領綠鸚鵡。飛行時似「十」字。外地引入種,屬野化留鳥。
亞歷山大鸚鵡和紅領綠鸚鵡很喜歡站在泳池旁的建築物上,看看你能否找到牠們!
2.樹麻雀 (L)
雜食性鳥類;春夏季節昆蟲活動頻繁,植物較少結出果實,主要食物是昆蟲。秋天,各種植物作物結出果實,主要食物為植物種子、果實。近年來在城市中生活的麻雀早已充分適應城市生活,學會尋找人類丟棄的食物。
3.紅耳鵯 (A)
紅耳鵯,俗名-「高髻冠」是香港常見的雀鳥。牠的耳的兩旁亦有紅色斑點、臀部有明顯的紅色斑,喜愛在林木中穿插,以果實和昆蟲為食。
4.夜鷺 (Y)
名稱雖有「夜」字,但很多時候日間亦很活躍中型鷺鳥,腳黃色,成鳥頭頂和背部深綠色,翼和腹部灰白二色,對比鮮明,繁殖時後枕有兩至三條白色細長飾羽。獵食時會縮起脖子,站在水邊伺機覓食。
5.石牆樹 (E)
石牆樹樹種擁有纏繞生長習性,能抓緊垂直的石牆表面生長和紮根,並適應這種惡劣的環境,長成一棵棵大樹,美化景觀。主要樹種包括細葉榕、筆管榕、對葉榕及大葉榕。
這種石牆是用中國傳統的一種砌石方法,建造各式各樣的擋土石牆,以提供平台和鞏固受干擾的山坡。由於石牆的石塊之間又有不少接縫, 加上牆後有泥土及有地下水滲出, 可供植物生長, 因此石牆樹能在擋土石牆的垂直面上紮根生長。可惜,由於傳統的石牆建造技術已失傳,再沒有以傳統技術建造的新石牆, 石牆樹因而成為獨特的文化遺產, 值得和需要我們妥善管理。
在石牆表面生長的樹根亦會擴大生長範圍,把負責汲取養分的根伸展至石牆基部或頂部的泥土,以汲取更多成長所需的水分及養分。石牆表面的根亦會在 互相重疊的位置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根系網絡,抓緊石牆表面。一些樹種長出可木質化的氣根,當接觸到泥土而成為支撐根,可提供額外支撐,令石牆樹更加穩固。
6.洋紫荊 (V)
洋紫荊首次在香港島發現,花朵美觀,故被選為區徽。研究指洋紫荊有機會是紅花羊蹄甲及宮粉羊蹄甲的混種,因此不能種子不能正常發育,故又稱為不育的樹。由於不能自然繁殖,故需要人工將洋紫荊的枝條接駁在其他羊蹄甲屬植物的樹幹上來進行繁殖。留心觀察會發現洋紫荊的樹幹常有接駁的痕跡,而且有時一株洋紫荊樹會同時於低處長出其他羊蹄甲的花朵。
7.樟樹 (O)
樟樹體內擁有絕佳的驅蟲物質 — 樟腦。
驅蟲靈藥:
樟樹的葉片、樹幹都含有豐富的樟腦油,不少昆蟲都討厭這種氣味,所以可以避免昆蟲蛀食。過去人們會利用樟樹木材的這種特性來製作木箱和衣櫃(樟木槓),又或是製成樟腦丸放於衣櫃中,藉此驅蟲。隨著科技發展,現時驅蟲的臭丸已改為人工合成。
動物的糧倉:
不少昆蟲都惧怕樟樹的氣味,但樟蠶蛾、青鳳蝶等少數鱗翅目的昆蟲卻不怕樟腦油的氣味,牠們的幼蟲都以樟葉為食,細心留意可能會發現樟樹上有樟蠶蛾的蛹和青鳳蝶的幼蟲。
8.柏麗大道細葉榕 (L)
一個世紀以前是農村,樹蔭十分密集,當時彌敦總督知道九龍會發展,起路時模仿歐洲城市設計,大馬路兩旁要種樹,由尖沙嘴至油麻地,估計種近200幾棵榕樹。50年代九龍急速發展,路旁兩行樹逐步讓路給商舖,但最錯的一件事,是在1975年,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訪港時,有議員說彌敦道外露的樹根很醜,於是建了一米高石壆,用泥堆著樹頭。
細葉榕為香港最普遍的本地喬木之一,可作遮蔭及防風之用,也為雀鳥提供了寶貴的棲息地,而它的果實也是許多野生動物,例如白頭鵯、相思等小鳥,以及果蝠的糧食。長在空氣中,氣生根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氣根如果伸入土內,起了支持作用,就成了支柱根。
隱花果
榕樹的「果實」又叫「隱花果」,即隱藏了花朵的果實。而榕樹的樹幹或枝條上常常會佈滿一個一個圓圓的、小小的「果實」。這些隱花果是榕樹的花托,花朵就藏在「果實」裏面,由於榕樹的花朵藏在花托內,與外界隔離,一般蝴蝶、蜜蜂或鳥類都不能為它傳播花粉,繁衍的重任就只能靠細小的榕小蜂。
榕小蜂
榕小蜂屬膜翅目,牠們的一生都與榕果不可分割。無論是從孵化、成長、結蛹、羽化至繁殖都留在榕果內,雄蜂更是終其一生都只會住在榕果裏,雌蜂則會離開出生的榕果飛到別的榕果產卵。由於雄蜂至死亦不會離開榕果,根本不需飛行,翅膀已經退化。
***答案 LOVE PLAY ***
解碼成功了嗎?